社交互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随着老年人社交的隔离和孤立,他们出现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会急剧提高。麦克阿瑟基金会一项有关成功走向老年的研究揭示,人际关系中强大的情感支持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7.5年的认知功能水平。威斯康星纵向研究表明,哪怕是在面临经济困境时,如果有积极的社会关系,也能让人们重新振作,缓解压力。相反,有些早年经历逆境的人,到后来却更加紧张。当然,人们早就知道社会交际能帮助人们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
与不孤独者相比,孤独症往往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更严重的困难:“提升”的潜力更小。孤独感增加了整体的压力负担,使人在衰老的同时,承压韧性更弱。因为孤独者独身一人的时间更久,而病毒一般都是在社交场合中传播的,所以他们不需要担心病毒,他们的免疫系统更多时候是在击退细菌,而没有做好迎战社交场合中的病毒的准备。人际交往更多的人,击抗病毒的准备更充分。如果你总是在准备应对细菌或病毒当中的一种,就很难调整过来抗击另一种,这就是人之所以能战胜感冒,有时候却会死于肺炎的原因。
儿童经历社交匮乏的时间越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受到的伤害越大,出现注意力缺失症、学习障碍、社交技能贫乏等认知问题的概率越高。人们在交往时,需要大量的智力和情感锻炼,促进社交强化大脑功能的效果。可以这样想:每一次处理每个人际关系,都需要你在不同层次上思考、处理很多不同的情绪和观点。因为某一方用词可能不准确,而双方必须在谈话范畴内进行理解,交谈可能异常复杂。最重要的是,你们双方都必须使用并留意肢体语言、说话音调、谈话背景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参与社交需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同情心,所有这些都会激活你的前额皮质,因此,每一次谈话都需要唤醒你的大脑,阻挡它回归白日梦、冥想、发呆等默认模式网络的倾向。
通过启动你的前额皮质,关注你分享当下的人,你将同时激活大脑的多个部分。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交活动对人们更多地表现为积极的影响,值得支持和鼓励。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人能通过社交活动在所属的群体中定义自己,例如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社交活动还能提供一定的情感和信息支持,帮助人们拓展认知边界,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欢社交,原因在于个体的社交角色需要符合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并根据不同角色调整行为和心理体验,因此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压力,将社交看作一种负担。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安全性依恋型人格还是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人格,以及社交技能强弱、文化背景、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人们对社交活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