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
一、原料采购的污染控制
在原料采购阶段,首先要确保原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不准使用。使用的原材料和添加剂都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卫生标准和规定,杜绝添加剂违法滥用的产品。此外,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劣变。在运输时不得将成品与污染物同车运输。
二、食品贮藏的污染控制
在食品贮藏阶段,原材料和成品要离地离墙存放,分类存放,必要时可隔离存放,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仓库要保持清洁、无霉斑、积水、蚊虫;仓库应通风良好,禁止存放有毒、有害及个人用品。化学物品存放在制定的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防止污染食品。包装材料在储存过程防止损坏和污染,用前先用紫外线灯消毒。
三、食品加工过程的污染控制
食品生产加工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器具,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硬件设施。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流程设置应当科学、合理,人流、物流分开通道。生产加工过程应当严格、规范,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食品交叉污染。食品生产加工周围不得有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蚊虫;设置相应的防鼠、防蚊蝇的有效措施,避免危及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加工过程的运输要有专门的符合食品要求的工器具,防止运输污染。
四、废弃物防止污染控制
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废弃物应定期清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必要时应及时清除废弃物。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应防止虫害孳生。生产过程中掉在地上或残留在机器中的食物残渣碎屑,作业完成后必须先清理出来,再进行清洗消毒,否则容易造成霉变。
五、清洁和消毒制度
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使用工器具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清洁工具(扫把、拖把等)应放在车间外指定位置,不能置于车间中,以免造成污染。
六、化学污染的控制
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2760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的物质。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贮存;领用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应当关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鼓励采取有效措施减低其风险。
七、生物性污染的控制
生物性污染是农产品加工业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对农产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的污染,按生物种类又分为以下几类:细菌性污染、真菌毒素污染和病毒性污染。控制食品的细菌性污染仍然是目前解决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内容。对于真菌毒素污染,食品中的真菌性危害主要包括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造成的危害。霉菌性危害不仅使食品霉变腐败,还造成粮食类及其副产物食物中毒。对于病毒性污染,常见的病毒性危害有:甲肝病毒、口蹄疫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Q热病毒、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诺沃克病毒)以及引起疯牛病和人类新变异型克雅氏病病毒。
以上就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的一些关键步骤和措施。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和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污染,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